天勇谈经济
周天勇
农村农耕社会时,土地上的农业产品、淡水、农宅、牲畜和乡村间道路是衣食住行生存之本,农业是经济的支柱。也就是说,土地几乎给了人们生活和生产的一切。然而,近代和现代城市、工服业和近现代交通的出现和发展,农地和农产品虽然特别重要,但是,农村和农业在社会和国民经济生产要素和增加值中的比重日益下降,变得微乎其微。
无人村
笔者认为,对于农村发展和城市化,学界和政策界应当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客观规律和历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中,应该实事求是地制定战略和提出政策建议。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相当多的村庄逐步衰落和消失,是一个不可抗拒和避免的客观趋势。
从中国农村人口和村庄减少的历史数据来看,农村自然村、行政村和常住人口分别从1985年的386万、94万和80757万人,减少到了2021年的236万、49万和49835万人,收缩幅度分别为38.86%、47.90%和38.29%。37年中,每天分别平均消失111个和33个自然村和行政村,农村常住人口每天减少22897人。未来农村人口和村庄减少趋势仿真。
村庄的衰落
2035年人口市民化水平推进到85%,农村人口将减少为20738万人,自然村和行政村将分别下降至98万个和20万个;2050年市民化推进到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目前的92%水平,农村人口更是会减少到10378万人,自然村和行政村将分别下降至49万个和10万个。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行政村是一个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和集体群体组织的载体,假如人口都没有了,村庄都消失了,其土地的集体所有、经济的集体合作和社区的共治组织,还能存在吗?
爬满绿藤的断墙
虽然城市化是个趋势,但一个自然的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可能全部都是城市而没有村庄。即使发达国家,村庄—集镇—小城镇—郊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都市,是一个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空间生态体系。即使到2050年,中国还应当有10%的人口居住、生活和工作在农村和郊区。“村庄—集镇—郊区”不应当彻底衰败和消失。
然而,如果以目前农村土地房屋是生活和生产资料,不是资产,不能交易,价值上不能在不同自然人和不同法人主体之间流转和重新配置,绝大多数农村和郊区衰败和绝迹是个大概率趋势。有四大理由:一是农业土地不集中规模化生产经营,农业成本相对高而生产率低收入少,根本就不可能让青年人做农业;二是农村就业机会少,农村土地不能在地为本创业经营,不能抵押融资,不是财富,无可留恋,青年人基本往城市城镇流动;三是农村中老年人自然规律使然,终究都会逝去;四是一个土地和房屋是生活和生产资料,并没有长期使用财产权的农村农业,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城里人去居住、投资和经营。
人民公社历史
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来看,只要市场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就需要考虑所有制的结构安排,能够与收入分配、支出方式和资源配置等运转相耦合。不耦合而相扭曲甚至卡顿,结果可能是运行梗阻、摩擦损耗太大、动力受损,甚至整个装置破裂。乡村未来会全部衰败和绝迹,将是社会主义农村土地制度与市场机制不能耦合而导致城乡空间运转装置破裂的一种后果。因此,即使需要农村城郊土地房屋集体所有制保持不变,但土地房屋财产所有权也必须得到确权保护、延长年期、允许市场交易、对外出租、贷款抵押、合作入股、以地注册企业、可以继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口、资本、技术等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配置,避免和防止绝大部分村庄衰败成为废墟。
崇义县的新农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