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池黄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是武杭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国内新增一条武汉至杭州的高铁路线,也串联一条黄鹤楼至西湖的黄金旅游线路。

  武汉与杭州,都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武汉在中,杭州在东,一条黄金水道串联起两座性格迥异的城市。

  近些年常被人们提起的故事,是10多年来武汉、杭州两座城市的经济竞逐,继2014年武汉入列万亿GDP城市后,相隔一年杭州成为万亿GDP城市,随后两座城市你追我赶,又在2023年底双双登上2万亿元GDP的台阶。

  以钢铁等重工业起家,坐拥大江大河的“江城”武汉是中部重点国家中心城市,秀美长江穿城而过,仍然不改这座城市作为工业重镇的硬核气质。

  带着旅游城市印记,杭州则以“最江南”的婉约特质出名,而当城市战略中心由西湖跨越到钱塘江,这座城市也在数字经济崛起的时代红利中再次攀登。

  今年一季度,杭州经济总量稍稍领先武汉,但二者经济竞速赛仍有很多悬念与看点,未至年末,中国经济第八城的位置随时可能变动。两座经济结构迥异的城市正在各自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之道。当前我国城市化进入尾声,产业转型与人口潜力成为制胜秘诀,武汉与杭州又有哪些发展潜力和优势,如何支撑它们继续竞逐?

杭州、武汉十年竞逐:双双迈上2万亿台阶后 经济第八城争夺仍未分胜负  第1张

  一季度杭州再超武汉跻身经济第八城

  今年一季度,杭州暂时领先武汉,暂列中国经济第八城。

  根据杭州市统计局公布数据,一季度,杭州的经济增速稳中有进,总量再创新高,首次在开年前三个月实现GDP过5000亿元,以5112亿元突破历史纪录。

  作为杭州在城市经济竞速赛中的老对手与老搭档,武汉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为4532.16亿元,比杭州少了约580亿元,但武汉一季度5.6%增速略高于杭州5.1%的数值。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和杭州近几年经济发展不相上下、难分伯仲,此前经济竞逐赛中,武汉常常都是前两季度经济总量略低于杭州,随后在后半年发力,这与武汉人口规模较大、外来人口上半年跨省流动情况有关,也与两座城市经济结构相关,杭州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占比较大,全年各季度经济增长较为平稳,武汉制造业占比较大,生产进度影响经济总量“前低后高”。

  从经济结构看,武汉以硬核工业撑起增长大梁,不过背后的产业经过几轮升级,早已比传统重工业先进了几代。杭州则在数字经济等第三产业中持续深耕,并在数实融合过程中不断延伸数字经济产业链,打出创新牌。

  一季度两座城市均有经济增长亮点。

  一季度,杭州全市服务业增加值3762亿元,同比增长5.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2%。其中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体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6%。显而易见,杭州的生产性服务业枝繁叶茂。

  杭州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不在制造业,但也从数字产业延伸至制造业的领域逐渐跑出新赛道。一季度,从产业看,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4.1%和10.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3、0.9和7.7个百分点。

  武汉一季度的工业、投资、外贸、消费增速都表现不俗,尤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外贸进出口增速十分突出。一季度,武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7.5%。

  工业增速恢复增长带来武汉经济的回暖向好。一季度,从行业看,36个行业大类中,武汉有24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1.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9%。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1%。

  和大量产出的制造业产品相对应的是,武汉一季度外贸出口增速超过15%。一季度,武汉全市进出口总额80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其中,出口511.5亿元,增长17.6%;进口295.2亿元,下降0.4%。

  直观来看,武汉工业更强,强大的工业产能支撑武汉在GDP统计分类数据中的增长数字:一季度,“武汉制造”产品十分亮眼,新能源汽车、手机、电子元件、光电子器件、电子计算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26.4%、39.3%、29.5%、21.5%和20.4%。

  秦尊文认为,过去武汉是汽车制造大市,主要是生产燃油车,产业转型动力较弱,近几年产量受新能源汽车冲击,武汉开始发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明显好转,预计今年全年武汉汽车产业下降趋势有望改善。武汉另一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也有望继续在今年拉动经济增长。

  杭州在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上更胜一筹,而在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杭州的产业增长似乎更难以具象化的产品罗列,而是融入在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环节中。

  值得注意的是,从数据看,一季度,杭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3亿元,同比下降0.2%,不含汽车类零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6%。一季度杭州的消费承压明显,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杭州一季度商品零售增速转负,汽车消费成为重要拖累因素。按消费类型分,一季度杭州商品零售1382亿元,下降1.6%;餐饮收入292亿元,增长7.1%。限额以上商品中,受上年同期汽车促消费政策影响,汽车类零售额基数较高,同比下降17.5%。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亚运会因素影响下,杭州去年激发了一波超前消费,例如汽车消费、工业设备更新等刺激政策在2023年密集释放,导致现在出现翘尾效应,有一定客观必然性。

  同时,杭州在消费方面的动作似乎比较缓慢,在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成都等城市都在如火如荼促消费时,杭州今年以来仿佛在促消费方面动作不大,除了新春消费季、餐饮消费季活动和“五一”节庆文旅消费的热潮,还没有出台重大城市体系化消费行动。

  “好像在亚运会举办成功之后,杭州在促消费方面缺乏一些新意,与大家对借亚运会之光更上一层楼的期待有一段距离。马拉松前半程跑得成绩不错,基础很好,为什么不接着奋力往前冲呢?”曾刚说。

  在曾刚看来,杭州可以发展新潮时尚产业等高端消费领域,提升杭州在世界的知名度,“这不只是消费载体的升级和扩充,还需要消费内容的增加和服务意识的提升,要从多方面为高端消费市场做铺垫。”

  10年追赶双双迈上“2万亿”

  2023年对武汉和杭州都是极其重要的一年,经历了10年的经济总量“你追我赶”,两座城市携手迈上2万亿元的台阶。

  1月24日,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发布消息,官宣杭州正式跨入“2万亿”城市行列,2023年杭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59亿元,同比增长5.6%。

  1月28日,武汉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武汉调查队宣布,武汉迈进GDP“2万亿”俱乐部,2023年,武汉GDP为20011.65亿元,同比增长5.7%。

  2024年元旦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来到武汉,夜晚的楚河汉街人潮拥挤,白天长江大桥也满是徒步游玩的游客。新冠疫情的疤痕效应逐渐退去,武汉经济复苏,人流量持续回归。2023年,武汉全年旅客运输量9924.01万人,比上年增长112.6%。

  “现在人太多了,因为想去江滩跨年的游客爆满,武汉交警通知,不举行大型跨年群众活动,防止踩踏。”今年元旦期间,武汉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去年杭州的高光时刻则是举办第19届亚运会,借着办会契机,杭州把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行了一轮全面提升。

  交通能力提升方面,2023年,杭州新开通地铁车站5座,运营总里程516公里,至2023年年末,萧山国际机场开通航线254条,其中国际航线48条,比上年增加14条。

  回顾武汉、杭州两座城市10年的经济竞速的历史,可以看出双方不分伯仲。

  2014年,武汉GDP为10025.93亿元,杭州为9502.21亿元,武汉对杭州的领先优势为523.72亿元。这一年,武汉突破万亿元大关,超越成都成为中国经济“第八城”,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是主要支撑。

  自2011年起,武汉启动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武汉市统计局投资处负责人在2015年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2011年到2013年,武汉工业投资年增速超3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根据武汉统计年鉴数据,2014年,武汉GDP增速达到9.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0.9%,社消零增速为13.9%。武汉的经济崛起,也意味着中西部城市开始崭露头角。

  2015年则是杭州进阶万亿之城的重要年份。根据杭州统计年鉴数据,2015年杭州GDP达到10495.28亿元,成为全国第十个迈进“万亿方阵”的城市,这一年杭州GDP增速达到10.2%,再回两位数增长,与武汉的经济差距缩小到50多亿元。

  2015年是杭州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电商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2016年,阿里巴巴提出新零售战略,推动企业在零售领域快速发展,而就在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电商网购的热潮拉动杭州经济增长。根据2015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杭州全市网络零售额2679.83亿元,增长42.6%,全市居民网络消费额1119.1亿元,增长38.2%。

  随后的2016~2022年,杭州、武汉互相赶超,大部分年份二者经济差距不太明显。2016年,杭州GDP达到11709.45亿元,领先武汉178.03亿元,这一领先优势持续到2017年,武汉与杭州GDP差距缩小至69.91亿元。

  再到2018年,武汉以接近1.5万亿元的GDP成功实现对杭州的经济反超,随后继续扩大领先优势,在2019年与杭州的经济差距拉到了804.41亿元,这也是近10年来两座城市经济差距最大的年份。2019年这一年,杭州GDP增速为6.8%,武汉为7.4%。

  2019年对武汉和全国都十分特殊,这一年武汉以筹办军运会为契机,大力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提升营商环境,实际利用外资增速达到了两位数。

  2020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速迈向国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对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7.8%。然而,新冠疫情打乱了武汉的发展计划,也影响着全国各城市两年间的经济发展。

  2020~2021年,杭州保持着对武汉经济的领先地位,2022年,武汉实现了对杭州的GDP反超,2023年,杭州以不到50亿元的经济总量优势再次超过武汉,不过两座城市都进入了“2万亿城市俱乐部”。

  10年间,武汉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3.0∶42.1∶54.9转变为2023年底的2.4∶34.0∶63.6。武汉的产业结构完成“蝶变”升级,“高精尖”企业和产品增多,传统工业产值和产品减少。汽车制造业依然是武汉的重要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走在传统钢铁产业之前,成为武汉的重要产业。

  杭州在2023年城市经济总量上新台阶,也跻身超大城市,服务业作为杭州经济增长的战略支柱产业之一,是杭州GDP跨越2万亿的主要动力。2023年,杭州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拉动GDP增长4.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9.0%。

  延伸产业、引才新赛道

  站在“2万亿”的新起点上,武汉、杭州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2024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95%。

  2024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

  城市之间的经济较量既关乎GDP追赶,也关乎在各自产业赛道的深耕,实体经济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而科技创新则是城市不断焕发活力的源泉。

  2024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突出创新引领,全力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不断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杭州鲜明提出,加快全球创新策源地建设、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在曾刚看来,杭州可以集中力量做好由1到10的产业化,把一些大的科学发现变成一些未来可应用的技术。

  据曾刚观察,浙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技术升级之路上从未停歇,目前又到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下一步,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是帮助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升级的关键所在。”

  曾刚认为,杭州的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应当是跨地域的,不只限于杭州市、浙江省,还应该将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甚至北京、深圳的科技纳入合作网络,即突破省市边界约束,寻求高效协同发展。在浙江省内,“双子星”杭州和宁波之间的协同还有很大潜力可挖,要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将杭州资本与上海科技紧密结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质生产力。

  杭州今年提出,探索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制,实现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超8500亿元。杭州今年另一个重点工作是突出数实融合,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实体经济为支撑、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杭州将加快数字经济二次攀登、实施制造业焕新跨越行动、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展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数实融合,意味着要在数字经济中延伸至更多的产业。

  曾刚表示,杭州打出了“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旗号,从政府到企业对发展数字经济达成了高度共识。数字产业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其中带动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对现有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涉及对现有制造业进行的数字化改造。

  “杭州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有先发优势,未来杭州要想继续发挥数字优势,一是要开拓新领域,由此前的电商零售拓展到更广的数字贸易领域。二是往其他领域延伸,包括数字化装备产业、信息软件研发服务、数据分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三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科技支撑。”曾刚说。

  武汉今年的重点在于把城市原有的优势转化利用,发挥价值最大化,这也点出武汉的发展痛点,政策、科技、人才等要素都不缺,如何形成合力把创新资源留在本地,推进武汉创新发展?

  2024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个优势转化”,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武汉同样把科技作为发展重点。2024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奋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同时,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产业方面,武汉提出构筑制造强市新优势。坚持新老并举,抓好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也将做强服务业新支撑,开拓数字经济新赛道,创建数字经济一线城市。

  在秦尊文看来,对武汉而言,强调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氢能产业优势可以继续结合汽车产业一起发展。武汉提出打造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有一定实力,武汉是国内最早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城市之一,在数字经济方面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也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能够用数字赋能各类产业。

  中国人口规模的扩张已经告一段落,面对人口新形势,城市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人口。

  从七普数据看,武汉自2010至2020年,10年常住人口共增加254万人,增长25.97%,杭州10年间常住人口增加323万人。横向对比,七普数据下,杭州的常住人口规模与武汉差距已不足40万人。

  武汉一直是科教强省,今年的计划是建设人才汇聚高地,争创国家高水平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认定支持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培支专项人才等1000人以上。培养造就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新建特色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培育高技能人才8000人以上。

  根据《2023年武汉统计年鉴》,自2019年到2022年,武汉每年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均超过100万人。此前,武汉不少高校毕业生流失严重,为此,2017年初,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率先实施人才招引,启动城市“抢人潮”。

  在秦尊文看来,此前阻碍武汉吸引人才的主要问题是,武汉当地产业能力有限,未来需要发展更多新产业增加引才动力,科技创新能力还要转化为生产力的优势,例如武汉五大优势产业光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北斗产业有望继续提升产业吸引力。

  今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引育顶尖人才15名以上、培育卓越工程师80名以上,新增技能人才7万名以上。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春雨计划”“青荷计划”,打好青年人才提升生活品质和降低生活成本“一升一降”组合拳,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35万名以上。

  “引进人才不是为了数字好看,而是为了服务当地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也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这是双向选择。因此,杭州可以探索把人才政策重点放在服务用人单位、科研院所本身方面,着力引进高端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进而增加杭州对高端人才的有效需求。将引才政策前置,以实际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以广阔、优美的职业前景吸引人才。”曾刚建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柳宁馨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