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向上,经营贷向下,银行为何只会割楼市的韭菜?  第1张

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已降至1.53%,再创历史新低。为了弥补利润缺口,银行们很自然的把目光投向那些“肥羊”——购房者。

作者 | 深水财经社 乌海 

在这个楼市复苏的微妙时刻,银行们似乎又按捺不住那颗“趁火打劫”的心。

近期,各地银行纷纷上调房贷利率下限,让不少购房者直呼“伤不起”。

与此同时,经营贷和消费贷的利率却持续下滑,仿佛银行们只对购房人情有独钟,对其他贷款者则视而不见。

这不禁让人疑惑:银行为何只会割楼市的韭菜?难道他们真的不懂“雨露均沾”的道理吗?

房贷向上,经营贷向下,银行为何只会割楼市的韭菜?  第2张

房贷向上,经营贷向下,银行为何只会割楼市的韭菜?  第3张

先来看看这轮房贷利率上调的“盛况”。

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银行纷纷出手,上调房贷利率下限,让不少购房者措手不及。

以江苏为例,全省首套房贷利率下限统一上调至3.1%,南京、无锡、苏州等大城市无一幸免。

杭州更是不到一个月内两次上调房贷利率,从3%一路升至3.1%。这速度,简直比房价上涨还快!

银行为何如此急不可耐地上调房贷利率?

首先就是靠房贷来抵御净息差持续下滑的情况。

这几年银行的日子也不好过,近年来,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下滑,盈利压力山大。

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已降至1.53%,再创历史新低。为了弥补利润缺口,银行们自然要把目光投向那些“肥羊”——购房者。

而购房人相对于银行来说是弱势的,银行定什么利率,他们就必须只能接受。

也有人解释银行们担心过度放贷会引发新的金融风险,于是通过上调房贷利率来控制信贷规模,降低风险敞口。

房贷向上,经营贷向下,银行为何只会割楼市的韭菜?  第4张

这种观点其实是无稽之谈,众所周知,房贷是最优质的信贷资产,不良率一直是比较低的,现在正是要靠降低利率来刺激楼市,怎么可能还要去提高利率呢?

所以这些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银行们都只是为自身的利益考虑。

在深水财经社看来,这更像是银行们的一种“策略性”选择——在楼市复苏的关键时期,通过上调房贷利率来“收割”一波购房者,从而缓解自身的盈利压力。

房贷向上,经营贷向下,银行为何只会割楼市的韭菜?  第5张

有趣的是,与房贷利率持续上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营贷和消费贷的利率却在不断下滑。

如今,部分银行的经营贷和消费贷利率已经降至“2”字头,甚至“1”字头,让不少企业和个人享受到了低利率的红利。

然而,这种剪刀差现象真的合理吗?

房贷作为银行优质资产,不良率相对较低,但其利率反而最高;而风险更高的经营贷和消费贷利率却是持续走低。

这种价格倒挂无疑是对市场资金价格和风险定价的极度扭曲。

从货币银行学的角度来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应该反映资金的成本和风险。

然而,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中,这种定价机制似乎失灵了。

银行们更愿意以较低的利率发放经营贷和消费贷,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市场份额;而对于房贷这种优质资产,则通过上调利率来“收割”利润。

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市场资金价格和风险定价的极度扭曲。

房贷向上,经营贷向下,银行为何只会割楼市的韭菜?  第6张

面对银行这种“割韭菜”的行为,我们不禁要问:银行为何只想着割购房人的韭菜?而对于经营贷、消费贷却是束手无策?难道他们真的不懂风险定价的原理吗?

深水财经社认为,这其实是银行在利益驱动下的一种“短视”行为。

他们只看到了眼前房贷利率上调带来的利润增长,却忽视了这种做法对楼市复苏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首先,上调房贷利率会增加购房者的负担,抑制购房需求,从而影响楼市的复苏进程。在当前楼市复苏的关键时期,这种做法无疑是“雪上加霜”。

其次,银行过度依赖房贷业务也会增加自身的风险敞口。一旦楼市出现波动或调控政策收紧,银行可能会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

综合来看,强烈呼吁银行降低存量和新增房贷利率,以刺激楼市复苏和经济发展。

同时,银行也应该加强对经营贷和消费贷的风险管理,避免过度放贷和信贷泛滥现象的发生。

房贷向上,经营贷向下,银行为何只会割楼市的韭菜?  第7张

当然,银行们可能会说:“我们也是无奈之举啊!净息差持续下滑,盈利压力山大!”但深水财经社想说:“别拿盈利压力当借口!你们可是金融机构啊!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总之,房贷向上、经营贷向下的现象不仅扭曲了市场资金价格和风险定价机制,也损害了购房者的利益和楼市的健康发展。

银行们应该摒弃“割韭菜”的短视行为,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市场变化和经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持续繁荣。

在这个楼市复苏的关键时刻,银行们应该学会“雨露均沾”的道理,而不是只想着割购房人的韭菜。

毕竟,楼市不是银行的“提款机”,而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希望银行们能够深刻反思自身的行为,以更加理性和负责的态度面对市场变化和经济挑战。

编辑校对 | 韩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