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重点围绕基础共性、基础支撑、关键技术、智能产品与服务、赋能新型工业化、行业应用、安全/治理等7个部分制定相关标准。《建设指南》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什么指导作用?人工智能板块投资机会如何?哪些细分领域值得关注?

  创金合信科技成长基金经理周志敏表示,《建设指南》立足于标准体系建设,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浪潮刚开始,尽快成体系地建立起我国自己的产业标准,意义重大。在谈及人工智能板块投资机会时,他强调今年行情与去年性质不同,去年板块行情更偏主题概念,今年行情转向收敛,主要依靠基本面推动。他认为,短期看,比较明确的机会存在于逻辑清晰和业绩优秀的细分领域,其中的公司基本上都是与全球人工智能行业龙头有直接业务往来,这一投资机会已为投资者广为接受,交易比较充分。未来更大级别的投资机会,需要立足长期,可重点关注四个细分领域:一是国内产业突围;二是杀手级应用;三是人工智能对千行百业的改造;应用全面起步后,围绕数据、治理、监管等“后市场”机会。

  1.《建设指南》对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周志敏:《建设指南》的落脚点是标准体系建设,是响应人工智能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仅有助于规范该产业在国内的发展,也有助于将来出海抢占国际产业标准的高地。“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趁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这波发展浪潮刚刚开始,尽快成体系地建立起我国自己的产业标准,意义重大。

  2.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火热召开。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

创金合信基金周志敏:基本面影响人工智能板块表现 看好逻辑清晰和业绩优秀的细分领域  第1张

  周志敏: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举行7届,今年第一次以“治理”为主题词,凸显了当下全球政治经济错综复杂的形势之下,用好和管好人工智能的迫切愿望。如果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本次大会集中展示了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既有人形机器人这样的硬件先锋,也有赋能千行百业的各种垂类大模型及应用。

  产业界和投资者对于“应用”的关注度不断升温,给我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快手的演讲者在分享时提到的一句话,指出商业应用诞生之初的突破,不挑战技术上限,挑战的是,对客户和用户需求的入微理解和无数适应性调整。我认为对技术被围堵的国内人工智能产业来说,这一理念颇有启发意义。

  3.人工智能板块年初整体迎来上涨行情,随后震荡下行进入调整周期,6 月板块小幅调整,进一步消化估值。对人工智能板块后市怎么看?

  周志敏:首先,今年人工智能板块的行情与去年有性质上的不同。去年大语言模型概念横空出世,给世界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震撼,一时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板块行情的性质更偏主题概念,看到的现象是“普天同庆”“鸡犬升天”,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消化,今年的行情转向了收敛。仅靠概念行不通了,涨不动了,必须有业绩和逻辑清晰的配合才可以。今年年初,A股系统性杀跌的时候,人工智能的绩优股显示出了优异的抗跌特质,并在市场反弹阶段创出了新高。这说明基本面投资者可能成为了这批个股的基石,股价的走势需要依靠基本面的推动。

  年初人工智能板块的上涨,表观上与优秀的一季报业绩有关;6月份人工智能板块中龙头个股的再度上涨,受到出货量预期上修的推动。展望后市,中报、大模型的升级(例如:Chatgpt 5.0的发布)、光模块的升级迭代等等产业变化,都值得观察与等待。另外,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在硬件和软件上的追赶和突围也是值得关注的。

  4.从投资层面,哪些细分领域值得关注?

  周志敏:短期来看,比较明确的机会存在于逻辑清晰和业绩优秀的细分领域,其中的公司基本上都是与全球人工智能行业龙头有直接业务往来。

  长期来看,则有更多细分领域值得关注:(1)国内产业突围值得关注,重点是关注产品能力的进步速度。(2)杀手级应用的出现。这些应用有可能是独立的第三方应用,也可能是某些大模型自身能力的延伸。(3)人工智能对千行百业的改造带来的机会。(4)应用全面起步之后,围绕数据、治理、监管等展开的“后市场”机会。

  目前来看,上述短期机会已为投资者广为接受,交易较为充分,未来更大级别的贝塔机会可能出现在长期领域中的一两个突破。

  5.有人认为,从技术角度看,人工智能本身的技术逻辑及其应用过程存在模糊性,可能引发数据、算法和模型风险。哪些风险因素需要关注?

创金合信基金周志敏:基本面影响人工智能板块表现 看好逻辑清晰和业绩优秀的细分领域  第2张

  周志敏:任何革命性新技术的诞生之处,都打破了两件事情——生产力的桎梏和监管的围堵,简单讲就是“太快了,追不上”。所以,新技术在早期看起来都有一定的危险性,也难免被一些冒险家、坏人利用。

  我们回想一下互联网早年的草莽时代,应该不难认同这一观点。相比当年互联网的能力重在传播,这轮人工智能的威力或破坏力可能更强大——它模仿人类的能力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它能创造“真相”。如何确保这把锋利的刀不被坏人拿来对付好人,是我最为关心的问题。一个典型的问题可能是数据隐私,比如如何防止照片被坏人拿来张冠李戴,拿来合成视频,用于诈骗或者抹黑。

  其次,就当前的国际形势而言,人工智能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一把利剑,考虑到当前我国芯片制造能力上的不足,数据跨境合规问题就比较重要。即便抛开政治和安全的考量不提,单单考虑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各国对人工智能能力掌握的差异也可能会加大国家之间的竞争力鸿沟。例如,很多人会担心芯片制造能力会不会卡住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脖子。我认为在看到劣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优势——数据,不仅是中文这门语言,还包括我们的文化、历史和思想,是我们独特的优势之一。就好比我们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矿石,虽然我们的冶炼设备可能差点,但也可能得到不错的金属成品。前提是确保我们拥有矿石,这涉及到数据跨境合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