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0日星期二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逸夫楼

  7月30日,2024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在上海发布,这是华顿经济研究院自2015年以来连续第十年组织编制年度“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榜单以上年度GDP总量排名前115位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年度入围城市,按照其硬经济指标(GDP、储蓄和财政)和软经济指标(环境、科教、文化和卫生)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取前100位作为年度百强城市。

  今年的榜单上,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武汉、成都、重庆位居前10位,天津、青岛、宁波、无锡、济南、长沙、合肥、福州、郑州、西安居第11至第20位。重庆超越天津,时隔四年再次重返十强;青岛连进3位,超越宁波、无锡、济南;福州进步1位,超越郑州。德阳新晋百强城市居第87位,滨州重返百强城市居第84位,许昌居第100位,莆田、新乡退出百强城市。

  硬经济方面,百强城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5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70.2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4万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88%),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5.3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4.27%),百强城市常住人口7.68亿人(占全国人口54.49%)。百强城市创造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有所回升,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5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全国七成左右,百强城市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也有责任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

  软经济方面,百强城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022所(占全国总数的71.70%),专任教师154.33万人(占全国总数的78.62%),医院19360所(占全国总数的52.36%),医院床位424.45万张(占全国总数的55.39%),执业(助理)医师260.85万人(占全国总数的58.82%),博物馆3890座(占全国总数的63.86%),公共图书馆图书藏9.73亿册(占全国总数的71.57%),百强城市共完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6736.1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86.85%),专利授予数355.63万件(占全国总数的82.26%),百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平均值为44.03%,69个城市年均pm2.5浓度低于35?g/m3,94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百强城市在教育、卫生、科技方面增长速度均在放缓,专利授予数甚至较去年减少了22万件,应当引起重视。

  在发布会上,中国百强论坛秘书长田晓红对榜单进行了重点解读,指出今年榜单的五大特点。

  一、重庆重返全国十强,青岛重回山东头名

  今年榜单上,前9名没有变化,北京(92.75)、上海(89.21)依旧稳居前两名,深圳(78.83)独处一档位居第3名。第4名的广州(74.62)连续三年被第5名的杭州(74.53)追近,目前差距仅在毫厘之间。南京(72.18)、苏州(70.55)、武汉(67.18)、成都(66.02)分列第6至第9名,相互之间均保持一定差距,格局相对稳定。重庆(65.30)居第10位,虽然GDP总量下降一位,但财政、环境、文化均有所进步,重庆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市,多项总量数据已在全国名列前茅,人均数据不佳是拖累其排名不能更进一步的主要因素。天津(64.85)未能守住第10位,环境是拖累天津排名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建成区绿化率仅有38.41%,远低于百强城市平均水平,此外天津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与专利授予数均是负增长,导致其科教排名也出现下滑。

2024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在上海正式发布  第1张

  青岛(63.13)进步显著,排名第12位创造新高,自2020年排名被济南超越以来,青岛持续追赶,连续三年排名上升,虽然科教、文化、卫生指标仍落后于济南,但GDP和财政上的显著优势还是帮助青岛重回山东省综合实力第一城。福州(57.26)超越郑州(56.56)位居第18位,福州也创造其排名新高,而郑州则连续多年徘徊不前,从最高排名第13位已经退至第19位。

  二、四川内蒙进步显著,第二产业是增长核心

  今年榜单中,进步位次3位及以上的城市共有14个,其中江苏、山东、浙江、四川和内蒙古各占据两个席位,川蒙上升势头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不落下风,更不易的是四川和内蒙古上榜城市排名无一退步,主要原因是两地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四川的成都保持第9位,绵阳和宜宾排名分别进步9位和4位,两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7.70%和7.80%,是推动排名上升的重要因素,另有德阳新晋百强城市,首次上榜即位居第87位,四川省内第3位,德阳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依托建设中国装备科技城,正在加速清洁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的发展,对于四川壮大百强城市规模,推动全省新型工业化水平意义重大。

  内蒙古的鄂尔多斯(600295)、呼和浩特和包头排名分别进步1位、3位和4位,其中鄂尔多斯和包头第二产业尤为强劲,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5.70%和14.3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67.33%和54.63%,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当前全球产业链正在加速重构中,百强城市应当抢抓机遇,构建在制造业中独特的优势地位,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

  三、科创研发助力宁德排名持续攀升

  今年榜单上排名进步最多的城市和退步最多的城市分别是宁德和三明,均来自福建。宁德排名继上年进步15位后,今年再次进步11位,连续两年成为进步最快城市,其取得巨大进步的主要因素是科创研发的进步,其发明专利数增幅和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幅分别达到55.66%和38.11%,两个单项增幅在入围城市中排名第1位和第2位,由此带动硬经济各项指标也显著提升,在入围城市中,宁德名义GDP增速排名第10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排名第3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速排名第1位,但宁德的教育和卫生仍是较大短板,高等学校数、专任教师数、医院数、执业医师数在入围城市中均处于垫底位置,亟待补强。

2024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在上海正式发布  第2张

  三明总排名相较上年退步10位,居第97位,其全部7项二级指标排名均出现退步,三明自2020年首次上榜,至今连续5年上榜,其排名先后经历上升9位、下降6位、上升7位、下降10位的过山车式路线。三明排名波动起伏巨大是由于其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阵痛期,原有的支柱产业为钢铁和化工产业,其产业本身就存在较大周期性,以此类产业为支柱并且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的城市容易随产业震荡而出现经济波动,类似的百强城市还有唐山、邯郸等,他们的排名也呈现连续波动的状态,此类城市可学习借鉴宁德经验,把科创研发作为发力点,加速突破城市产业结构的瓶颈。

  四、都市圈建设如火如荼,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当前获国家批复的都市圈共有15个。从上榜情况来看,杭州都市圈上榜率最高,其涉及的四个城市均为上榜城市,中心城市杭州高居第5,绍兴、嘉兴、湖州也均在前50之列,分别排名第29、31和50位;南京都市圈是目前唯一一个跨省都市圈,其所涉及城市上榜也最多,共有七个:南京、常州、扬州、镇江、芜湖、淮安、滁州,其中芜湖、滁州同时也在合肥城市圈涉及范围之内,是目前唯二涉及两个都市圈规划的城市;济南都市圈涉及范围内上榜城市共有五个,虽然数量较多,但中心城市济南与其他城市差距也较为明显,淄博、滨州、泰安和德州分列第55、84、90和93位,山东省内另一个都市圈,青岛都市圈的发展则更为均衡,其涉及范围内有青岛、烟台、潍坊三个城市上榜,分别排名第12、30、44位;深圳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所涉及城市也各有三座城市上榜,但两个都市圈整体实力相差较多,深圳、东莞和惠州分别排名第3、27和61位,合肥、芜湖和滁州分别排名第17、53和80位.

  广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和郑州都市圈除各自中心城市以外各有一个涉及范围城市上榜,分别是佛山、德阳、株洲、宁德和洛阳;沈阳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重庆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仅有中心城市上榜。

  五、资源和人口向省会城市积聚,普通城市资源分配需加强

  从城市行政级别划分上来看,4个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均上榜百强城市并且实力强劲,排名最低的大连也居第25位。除此之外有23个省会城市和68和普通地级市入选今年百强城市。省会城市的发展在省内普遍领先,仅有呼和浩特和石家庄在各自省内排名落后于普通地级市鄂尔多斯和唐山,省会城市排名最低的是兰州,居第66位,普通地级市排名最高的是苏州,居第7位,前二十强中仅有苏州、无锡两座普通地级市。

  从上榜城市平均值来看,23个省会城市人均GDP为109701.69元,68个普通地级市的人均GDP为107269.08元,仅有2.27%的差距,但金融、科教、文化、卫生资源的分布却极不平衡。省会城市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图书馆藏书量、博物馆数、医院数、执业医师数等指标上的平均值上是普通地级市平均值的两倍,普通高等学校数和专任教师数的平均值甚至达到普通地级市平均值的六倍,普通地级市仅有建成区绿化率和细颗粒物年平均值两项指标略优于省会城市。由于省会城市在社会资源上的显著优势,人口持续流入,与上年相比省会城市常住人口平均增长0.78%,而普通地级市常住人口平均下降0.02%。推动健康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应当适当提高普通地级市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比重,夯实其发展基础,省会城市要把发展重心从增加社会资源数量向提升社会资源质量转变,促进省会城市以高质量发展带动全省经济的同时也可疏解省会城市过于的拥挤问题。

  发布会上,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百强论坛主席沈晗耀就“加强科创产业化区域协作,促进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指出,当今世界谁抓住了科技产业,尤其在科创产业化方面居于世界前列,谁就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各个地区、各能级城市要相互协作,才能最终实现科创产业链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扩张的系统性工程。他还特别建议成立新的政策性银行―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银行,重点开展对国民经济全局性、长远性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及业务,不仅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也能作为正确引导、支持、鼓励民营企业执行国家政策的重要抓手。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探讨会也与发布会同期举办,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阎海峰在活动上致辞,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侯丽敏、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彭德雷、华东理工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教授陈万思、华东理工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副教授殷广卫、吴冰等出席开展研讨。